半岛体育app(三)征服自然——工业文明——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
2.非可再生资源:关键在于“合理利用”——节约和综合利用,寻找新的代替品
(二)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人口压力、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
1.大气污染:全球气候变暖、酸雨、臭氧层破坏——污染源:工业生产、家庭生活、交通工具
主要温室气体有CO2、CH4、N2O、O3等。火山灰、植树造林能减弱气候变暖的趋势。
危害:沿海——冰川融化,海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耕地减少,风暴潮和盐碱化加剧。
中纬度地区——蒸发量增大,耕地和草原退化,沙漠化扩大,农业种植面积缩小。
2.水污染:工业废水;农业污水(来自农药、化肥);生活污水(洗涤水,包括氮、磷等)
(二)生态破坏:破坏生态平衡-生物物种减少、森林和草原破坏、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
(1)现状: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的程度越来越快。(大规模的物种灭绝发生在热带雨林)。
(2)原因:乱砍滥伐、过度捕猎、环境污染。(外来生物入侵也能导致物种灭绝)
(湿地中的泥炭含有大量未分解的有机物,不参与大气CO2的循环,成为炭库,可缓解“温室效应”)
(2)湿地减少的原因:水土流失导致泥沙沉积;引水灌溉导致入湖(沼泽)水量减少;围湖(海)造田,使湖泊、滩涂面积缩小;水体富营养化,使湿地功能减弱甚至丧失。
(1)沙漠化的表现:耕地、林地、草地、湿地缩小而引起的土地沙化、石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①控制人口数量:有利于缓解人地矛盾,建立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生态系统
绿洲地区:封沙育草(外围);植树造林(前沿);建立农田防护林网(内部)。
多途径解决能源问题:如开发新能源,营造薪炭林、兴建沼气池、推广省柴灶等。
③合理利用水资源: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既考虑上、中游的开发,又考虑下游的生态保护。
(1)分布(我国):华北平原、东北平原以及绿洲上(有水源灌溉的荒漠地区)。
(一)可持续发展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1.公平性原则: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公平。
3.共同性原则:地球是一个整体,地区性环境问题往往会转化为全球性问题。地区的决策和行动,应有助于实现全球整体的协调。
4.清洁生产:评估产品对环境影响的传统方法只把焦点放在末端处理上。清洁生产则从原料开采——生产——消费——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来评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程度。
3.深刻的环境危机:环境污染从城市迅速向农村蔓延,生态破坏范围仍在扩大。生态极危机区分布于东部地区,这里人口密集、经济发达,人类活动频繁。
(二)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框架:1994年3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
(三)生态农业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留民营村建设生态农业的措施:
3.广开源流,开发利用新能源:沼气的利用--原料来源于秸秆、人畜粪尿,沼液、沼渣还田或养鱼。
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今人类社会发展的主流,可持续发展实施的前提是明确其内涵和原则,具体内容如下表示:
①同代人之间的横向公平性;②代际之间的纵向公平性;③人类生存与其他物种生存的公平性;④各国有权开发本国资源并确保不对其他国家的环境造成损害
①面对有限的地球面积和有限的地球承载力,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②人类应做到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处理好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关系等
①地方性的决策和行动应该有助于实现全球的整体协调;②许多跨国界的全球性问题必须进行全球合作;③对于全球共有的资源需要在尊重各国主权和利益的基础上,制定各国都可以接受的全球性目标和政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