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6686体育(中国)官方网站IOS/安卓通用版/手机APP!

全国咨询热线

400-123-4567

半岛体育app城市次生性人居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23-07-28 03:09:46浏览次数:

  半岛体育app【摘要】:文/周 波 (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 副院长) 摘要:城市次生性人居环境问题,已是当代城市化日益发展进程中,人们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从城市次生性人居环境问题产生原因研究入手,分析在过去城市建设与发展中各方面的失误与教训,力图探索一条适合于当前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关键词:城市次生性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价值观;城市经济;城市规划与建设;科学技术。&nb...

  摘要:城市次生性人居环境问题,已是当代城市化日益发展进程中,人们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从城市次生性人居环境问题产生原因研究入手,分析在过去城市建设与发展中各方面的失误与教训,力图探索一条适合于当前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城市次生性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价值观;城市经济;城市规划与建设;科学技术。

  人类从迁徙转为定居,由乡村走向城市,在城市中繁衍生息,写就了5000多年的城市发展史,并奠定了城市作为人类主要聚居的基石,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当今世界已有约5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城市正迅速的取代着乡村,成为人类社会最终的聚居地。城市是社会高度物质与精神文明的主要载体,然而,人们在尽情享受丰富多彩的现代化城市文明的同时,却备受密集的钢筋混凝土“森林”的困扰,其原因在于“人类的家园还不够理想,不够完善,甚至充满着矛盾和问题,存在着畸形和病态”(周建秋主编,《城郭九谭》,东方出版社,1999年,第36页)。人类由此反思城市在自身现代化飞速发展进程中,还存在着令人烦恼的环境问题。为创立美好的城市人居环境,必须扫清一切城市中的环境障碍,切实的使城市能在社会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中两者并重,尽可能的获取 “双赢”局面。

  高度工业文明吹响了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的高昂“气笛”,大量人口由乡村排山倒海般地向城市不断的汇集,形成乡村对城市的最大推力,在这种推力的作用下,城市高速运转,产生了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然而,城市虽发展了,“城市病”却不断的涌现。早在英国工业革命的初期,恩格斯就指出:“人口向大城市集中这件事本身就已经引起了极端不利的后果。伦敦的空气永远不会像乡间那样清新而充满氧气。250万人的肺和25万个火炉集中在三四平方德里的地面上,消耗着极大量的氧气……呼吸和燃烧所产生的碳酸气,由于本身比重大,都滞留在房屋之间,而大气的主流只从屋顶掠过。住在这些房子里面的人得不到足够氧气,结果身体和精神都萎靡不振,生活力减弱。……一切腐料的肉皮菜帮之类的东西都散发着对健康绝对有害的臭气,而这些臭气又不能自由地散出去,势必要把空气搞坏。这样,大城市工人区里的脏东西和死水洼对公共卫生总要引起最恶劣的后果,因为正是这些东西散发出制造疾病的毒气;被污染了的河流冒出来的水蒸气也是一样的”。[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1844—1850年),《马克斯恩格斯全集》第二卷,1965年10月版,第379—380页]。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城市是高度物质文明的产物,而伴随着城市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却产生了难以消除的“副生物”,人类在创造充满所有理想追求的城市文明奇迹时,却是以牺牲他们的生存空间为代价的。

  分析城市化进程中产生城市人居环境问题的类型,可分为原生性问题和次生性问题。原生性问题指城市发展的过程中,由自然环境本身的变化所产生的人居环境问题。如地震、泥石流、水灾、台风、火山爆发、干旱等,导致城市破坏性的灾害。而次生性问题,也称人为性问题,则指由于人为的因素所造成城市所处的原生态的破坏与自然环境的污染。原生态的破坏主要是指不合理或盲目地过度开发和掠夺资源,破坏了原生态的平衡,使生态系统的恶化不利于人类生存的发展方向;如:毁林开荒、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草原退化、地下水位下降、沙尘暴等均属原生态破坏现象。自然环境的污染则是指人类在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中所产生的排泄物,不加处理或经过一定程度但未达标处理而排放到自然环境中,产生人类生存环境中的物理或化学变化,降低了环境质量,危害人类的生命和健康,甚至威胁人类的生存。如大气污染、水体(或水质)污染、土壤污染、生物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光污染等。

  透视我国今天的城市建设,诸如城市人居环境保护与建设、可持续发展、绿色建筑、生态城市、健康的环境等观念已不是十分新奇的事,政府的引导,学者专家们的研究,使城市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同时,已有了许多的环保意识,但似乎理想和现实中的差距甚远,城市次生性环境问题依然突出,生态破坏、污染、交通、卫生等问题仍然普遍存在,生态正加速度的恶化,使越来越多的城市人居环境受到严重的威胁,其原因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自然环境是孕育人类生命的摇篮,人与自然应是和平共处的,然而长期以来,人们总是认为自然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可以肆意索取。从古至今,城市均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中西方的各种城市文明的辉煌,无不在建立牺牲各种自然资源的基础之上。例如,城市过度的地下水开采,抚养了城市大量的人口,天然石材、木材等的大量利用,成就了雄伟的建筑物。而这些手段,却严重的破坏了生态的平衡,造成了毁坏这种文明的灾难。大量的树木砍伐,使植被逐渐沙化而威胁人类的生存。地下水的放肆开采,导致城市地表面的下沉,建筑物大量使用天然石材为主的建筑材料来作室内外装饰,其放射性却威胁到人类的身心健康。

  自然界中生物的物种是多样而和谐的,动物具有往复循环的“食物链”规律,狩猪成了原始人类的主要谋生手段,人类自狩猎为生开始,不断地猎取野生动物,随着社会的变迁,人类从狩猎到放牧,再到圈养家畜,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鲜明标志,然而,近年来,当您漫步在某些发达大城市的餐厅里,在餐桌上诸如猓子狸、眼镜蛇、猴子、娃娃鱼、穿山甲、野驴、野猪等国家保护动物却时常看见,在高度物质文明的今天,人们怎么了?这样下去,人与自然的友好共存,还能和睦多久?这种和谐一旦被摧残,灾害也许是一发不可收拾。据权威医学部门介绍,艾滋病病毒源起于野生动物,它由非洲传遍全世界,使人们心惊胆颤;同样产生在野生动物身上的SARS病毒目前也迅速由华南沿海地区蔓延全中国乃至全世界而难以控制,这些次生性的灾害给予我们的城市的致命性的打击。以笔者之见,控制SARS泛滥需治病,更需治源,SARS病毒的产生,给生活在都市里的人们敲响了警种,人们必须反思自身价值观上的缺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类城市次生性人居环境灾害。

  周波:1964年2月生,1986年毕业于重庆建筑大学,获工学学士,时任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副院长,副教授,中国城市发展研究博士研究生,环境科学专业城市人居环境科学研究方向硕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