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体育app央广网北京8月13日消息(总台中国之声记者丁飞 魏明 凌姝)以往,服装、家电、家具被称为我国外贸出口的“老三样”。而如今,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等“新三样”产品走俏海外,出口表现十分亮眼。今年上半年,“新三样”产品合计出口增长61.6%,拉动我国出口整体增长1.8个百分点。“新三样”的异军突起,也成为中国外贸提质升级的生动注脚。
锂电池被称为新能源汽车的“心脏”,它的出口变化,发生在何时?因何而起?为何能在出口产品中脱颖而出?行业经历了哪些变迁?出口之路又有哪些故事?
锂电池出口的爆发式增长是从去年开始的。根据海关数据,2022年我国锂离子蓄电池出口金额为3426.56亿元,较2021年的1835.26亿元,增长86.7%,创历史新高。这种增速,让身处行业之中的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光伏分会秘书长张森也感受深刻。
张森说:“我们的感受也是在去年,国家提出‘新三样’,锂电池、新能源电动车、太阳能(光伏)电池三种产品出口激增的幅度都在70%、80%的比例。锂电池和光伏电池出口规模差不多,都在400亿美元以上。从单体产品的出口金额和同比增长幅度上都远远超过其他行业产品。”
进入2023年,锂电池出口继续高歌猛进。按美元计今年上半年我国蓄电池及零件出口额约338.7亿美元,同比增长50.5%,其中锂离子蓄电池是出口最大单一产品,占比94.3%,出口319.3亿美元,同比增长58.1%,创同期出口额历史新高。而排在第二位的铅酸蓄电池出口11.8亿美元,占比仅3.5%。张森告诉记者,多年前锂电池的所谓“前身”正是这种铅酸蓄电池。
张森说:“十多年前,国内外通用的储能电池是以铅酸、胶体为主的蓄电池,当时已经有企业重点布局和提前谋划,在三元锂电池、磷酸铁锂电池上加大研发和投入,后来就产生了我们所说的锂离子电池。当年这种锂离子电池成本比较高,平均至少高出四五倍的价格。后来企业不断降本增效,更多同行涌入到这个赛道中,供应链也配合得更加齐全、完备,整体价格就会下降。我印象中有成效的时候应该是在2018年、2019年。”
2018年12月,宁德时代创始人曾毓群曾公开发表一篇题为《民营企业发展的新“春天”》的文章。他的感受显然与企业的迅速发展有关。当年6月,专注动力和储能电池研发的宁德时代登陆创业板,并一举拿下创业板市值第一的位置。至2021年5月,成立十年的宁德时代成长为市值过万亿的行业巨头。宁德时代首席科学家吴凯说,目前,市场上每三辆电动汽车,就至少有一辆装载了企业的电池。
吴凯说:“我国政府在全球率先明确了纯电驱动技术路线,并出台了一系列科学有效的扶持政策,引领国内众多企业在产品研发和产能布局上提前行动、持续攻坚。当看到国家绿色发展的决心以及交通电动化和能源清洁化的巨大市场潜力,团队就立志要做出世界一流的动力和储能电池,于是创立了宁德时代。”
锂电池包括储能电池和动力电池,前者主要应用于家电、电网等,后者则主要应用于新能源汽车。早在2008年3月,新能源汽车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13年以来,我国率先确立了发展新能源汽车国家战略,先后推出70余项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政策举措,地方配套政策的出台叠加行业企业创新步伐加快,共同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取得历史性成就。而与此同时,被称为“新能源汽车心脏”的锂电池产业也迎来高速发展阶段。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汽车分会秘书长孙晓红说,中国动力电池是在国内首先崛起的,而不是依靠为国外车企供货而生。
孙晓红说:“包括新能源汽车在内的动力电车的崛起是从中国市场开始的。中国是最早实施新能源汽车的(扶持)措施的;欧洲在2018年以后才开始认为中国走新能源汽车的路线是对的,才开始向这个方向走。全球76%的锂电池产能在中国。”
近年来,全球主要汽车生产国纷纷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跨国车企也加大研发投入,这也为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锂电池产业注入了强大动力,我国锂电池出口迎来发展高峰。根据今年上半年数据,美国、德国、韩国、荷兰、越南为我国锂电池前五大出口目的地。其中对美出口61.3亿美元,同比增长50.5%,占19.2%的市场份额,对德出口实现翻倍增长。此外,在市场多元化拓展方面,我国对南非、比利时出口额均同比增长7倍,对智利出口增长9倍,对土耳其出口增长近2倍。福建、广东、江苏、上海、浙江为我国锂电池前五大出口地区,其中福建省出口额82.5亿美元,同比增长96.9%,占比约1/4。
福州海关统计分析处处长黄明娟说:“福建省锂电池增幅大幅增长的原因,一个是市场的需求,随着全球对低碳产品持续需求的增大,欧美市场对新能源、绿色能源的需求也持续扩大。另一个是我们的产业链、供应链,这几年福建省的制造在产业链、供应链方面也有很大提升。”
依靠在锂电池产业的先发优势,我国电池、材料、设备等整个产业链如今已走在世界前列,包括宁德时代、远景动力、孚能科技、亿纬锂能、国轩高科、蜂巢能源等中国电池企业,正在海外如火如荼地投资建厂,实现本土化生产。张森认为,中国电池军团“出海”,既有外在因素,也有战略布局上的考虑。
张森说:“有的国家对于入境的产品有本土化要求,也有一些国家对于本土制造给予大量补贴,从经济测算的角度,我们的企业如果认为合理,就会到当地去布局。从我们内部来讲,企业也会提前考虑到贸易的摩擦风险、海外市场就近的需要,所以需要进行全球化布局,我们也叫产能的双轨制或多轨制,这是有战略考虑的。”
中国企业的担忧不无道理。随着锂电池行业的快速发展,曾经我国光伏行业面临的种种限制措施,如今又以另一种模样出现。今年7月12日,欧盟高票通过《新电池法》,这一法规被业界视为未来新电池进入欧盟市场的“绿色贸易壁垒”,欧盟提高了包括中国电池产品在内的其他所有电池产品进入欧盟市场门槛。即未来新的电动汽车(EV)电池等必须具备碳足迹声明和标签,以及数字电池护照才能进入欧盟市场。那么,这一政策将对未来我国锂电池出口产生多大程度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好还是坏呢。
张森说:“绿色壁垒是一种新型的国外针对我国‘新三样’产品的打击手段和工具。我国光伏、锂电池行业现在肯定要遇到这个门槛。当然我们的企业很重视,也在积极应对,包括了解规则、减排减碳,比如用绿色电力生产,还可以购买国际上的绿证冲抵碳排放。短期内对于个别企业出口会造成一定限制,但是从长期来讲,这将倒逼企业进行绿色能源转型。”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以往,服装、家电、家具被称为我国外贸出口的“老三样”。而如今,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等“新三样”产品走俏海外,出口表现十分亮眼。今年上半年,“新三样”产品合计出口增长61.6%,拉动我国出口整体增长1.8个百分点。“新三样”的异军突起,也成为中国外贸提质升级的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