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体育app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新闻中心于3月15日下午3时在梅地亚中心多功能厅举行记者会,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吴晓青、污染防治司司长赵华林、环境影响评价司司长程立峰、环境监测司司长罗毅、自然生态保护司司长庄国泰将就“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的提问。
说一千道一万,关键是抓好措施落实到位。我们会依法切实履行好自己的责任,要求别人做的我们自己首先做到。
作为北京市民、环境保护工作者,看到这样的污染天气也心急如焚,希望能呼吸上新鲜空气,看到蓝天白云。
我们将督促指导和支持各地加大水环境治理力度,改善水环境质量,让更多的河流、湖泊尽早适合游泳。
脱离经济抓环保是“缘木求鱼”,离开环保搞经济是“竭泽而渔”,正确的经济政策就是正确的环境政策。
我们的大气污染成因复杂,难度非常大。治理靠什么呢?必须依靠科技。科技是解决环境问题的利器。
同经济政策一样,环保领域和污染防治方面同等对待,对于台资企业的环境管理是和国内企业一视同仁的。
到2015年底,所有地级以上城市都将建成适应新空气质量标准实施需要、能监测PM2.5等指标的先进城市监测网络。
环保部副部长李干杰坦陈,“确实感到压力非常大”,“形势非常复杂与严峻”。随后,李干杰详细介绍已着手研究的委员提案,其中有
即将采取的措施,强调“对煤炭总量使用控制”与“机动车污染防治”。[详细]
民进中央常委、上海交通大学能源研究院院长黄震委员带着他的团队已有10年以上的开展
这些超细颗粒,它们具有很强的沉积作用,可以穿透人体肺泡进入血液,引发多种疾病,对人类危害更大。[详细]
针对灰霾污染,代表委员已开展了多项研究。一份来自农工党中央的提案指出,调研发现,在今年灰霾污染期间,心血管和呼吸道疾病患者与往年同期相比发病率明显上升,如北医三院门诊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
的主要来源之一。从求温饱到搞环保,从谋生计到要生态,时代场景转换的背后,是发展阶段的深层递进,也对“美丽中国”提出更高要求。[详细]
与陕西同处西北地区的宁夏,近年来也饱受空气污染困扰。3月9日,宁夏中北部部分地区的最小能见度仅为
山东能源集团将煤炭生产方式的变革聚焦于黑色煤炭绿色开采,累计以矸换煤超过1
,以往被视为煤矿标志的“矸石山”被作为原料充填到了井下。同时充填开采区域地面无沉降,有效解决了煤炭开采过程中的沉降和矸石问题。[详细]
环境问题是在发展中产生的,也应在发展中解决。殷实小康但环境退化不行,山清水秀但贫穷落后同样不行。修改完善环保法律法规、优化产业结构、推进技术进步、强化管理监督、完善政策机制……代表委员纷纷开出有针对性的“药方”。
当前,随着人们的环境敏感越来越强,生态诉求越来越高,建设生态文明,已经成为最直接、最基础的民生工程之一。
与此同时,也要认识到,生态问题不是朝夕形成的,也不能指望朝夕之间解决。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投入巨大、收效长远的工程,需要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这离不开“前人种树后人乘凉”的历史情怀,离不开“功成不必在我任期”的执政胸怀,也离不开注重“潜绩”的制度保障。
“雾霾之下无人能躲避。以前大家只了解大气中的PM10,现在大家关注PM2.5,但我的团队已在研究PM1和PM0.1那些超细颗粒,这些超细颗粒具有很强的沉积作用,可以穿透人体肺泡进入血液,引发多种疾病,对人类危害更大。”民进中央常委、上海交通大学能源研究院院长黄震说。
此外,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代表指出,雾霾除了会带来身体上的疾患外,对经济的长远发展也有负面影响。“一个环境不良的地方,投资环境也不可能优良,也很难吸引外来优秀人口,对资本以及人口流动将产生消极影响。”
多位代表委员建议,亟须将PM2.5纳入各级政府绩效考核,强化政府监管环境与健康的职责,用“铁腕”和“硬杠”来遏制雾霾。
蔡玲建议,尽快修订并颁布实施《大气污染防治法》,对解决区域性污染问题的措施和手段要从法律上加以明确,进一步明确政府治污的责任、制定并实施空气污染应急预案、实行煤炭消费总量控制、生产力布局调整、能源结构调整、改善油品质量等。同时,应逐步将PM2.5排放总量纳入到国家约束性指标,摸清PM2.5排放数量、来源及构成,组织开展研究,制定科学减排路线监测统计和考核办法,在全国开展四类污染物减排,利用倒逼机制,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产能扩张。
“雾霾这个话题已经谈了六七年,现在还是严重到了这个地步,是GDP第一还是健康第一?”钟南山代表郑重发问,“要着力解决经济发展方式过于粗放的问题。”
民建中央今年提交了有关大气污染治理的提案,民建中央调研部部长蔡玲委员指出,大气污染的深层次原因包括:30多年来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积累的高耗能高排放行业产能过剩和布局不合理、能源消费量过大和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持续强化、城市机动车保有量快速增长、油品质量不高、建筑工地遍地开花、污染控制力度不够、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等,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了环境容量。
日趋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警示我们,发展理念的升级、发展方式的转变刻不容缓。“我们是时候该思考了,到底是GDP第一,还是健康第一?”《中国青年报》上钟南山代表的疑问,道出很多治理者的困境:不发展不行,发展却污染了也不行。如何平衡兼顾?唯有转变发展方式。高吉喜委员在接受《经济日报》采访时也提到这一点:环境事件既是危机,也是倒逼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契机。
正如《人民日报》评论所言,面对环境问题,“需要跳出聚焦几只鸟、几片林、几条河的传统思维,树立新的生态自觉。”这样的生态自觉,需要全面共同参与,每一个人都是责任主体。《深圳特区报》引述梁志敏委员的话,试图警醒国人:“每一脚油门、每一根燃烧的秸秆、每一串红红火火的爆竹后面,是你、是我、是他。”
3月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里,用“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环境的期待”及“让人民看到希望”,强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据记者近几日观察,事实上,各省市区的执政者们已意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并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应对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
记者统计发现,5天来,包括贵州、云南、福建在内的地方官员公开强调“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而这两词,已成为今年两会最热词汇之一。
全球化背景下,面对能够跨越国境迁移的空气污染、水污染、温室气体等,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已成为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中国加大治理污染、节能减排的力度,是自身发展要求,也是责任大国所为,诚如这篇报道引述的英国国际环境与发展研究所主任卡米拉·图尔明的说法,中国的环保探索“将为环保运动带来新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