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体育app“我做的一切都跟长江有关,这些事让我的生命有了意义。”近日,四川省绿色江河环境保护促进会会长杨欣在成都接受中新网采访时动情地说。
杨欣是一名中国农工党员,今年59岁。数十年来,他持续在长江源地区开展科学考察、建立自然保护站、保护长江源野生动植物、推动长江源生态环境保护,被誉为“保护长江第一人”。因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积极贡献,2021年12月杨欣被中央统战部表彰为“各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贡献先进个人”。
杨欣的长江情结要从儿时说起。他7岁跟随父母去四川攀枝花,在金沙江边度过了童年,喜欢玩水、玩沙、捉鱼、摸虾,对江水有深厚的感情。但那时,他并不知道脚下的这条江从何而来,也正因如此,杨欣心里隐隐约约埋下了一颗种子。
1986年,“长江漂流”在全国引发热议,一群充满理想主义的年轻人组成中国长江科学考察漂流探险队,准备在6300多公里的长江进行一场热血之旅,誓要为中国人夺得全球首次完成长江漂流的荣誉。时年23岁的杨欣加入了这支队伍,却是以一名会计的身份。
“其实当时心里有个小算盘,想在这个过程中拍到好照片,兴许能够获奖,能够一夜成名。”如今,年近花甲的杨欣须发斑白,回想起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他却笑着说起了自己的“小算盘”。
开弓没有回头箭。漂流开始后,杨欣逐渐意识到这件事远比他想象的危险。印象最深的是漂流虎跳峡时,江水翻滚,令人胆寒,此时杨欣已成为主力漂流队员。
“浑身发抖进入密封船,还要表现得特别勇敢,因为全国人民都在关注我们。”杨欣说,虎跳峡过于凶险,只能通过密封船漂流,船内放好氧气袋,以防缺氧。船一进入惊涛骇浪,水便迅速渗入,“我们几个好像在洗衣机里转来转去,浑身上下都是湿的,非常幸运,活了下来。”
回忆那段经历,杨欣经常说的一句话是:“他们成为壮士,衬托我们成为英雄。”那次漂流耗时175天,11人牺牲,活下来的人最终实现了长江首漂。
长江漂流结束后,杨欣多次考察长江源地区。1994年,他从老牧民那里听闻了索南达杰为保护藏羚羊被盗猎者杀害的故事:在最后一次反偷猎的过程中,索南达杰独自一人与18名偷猎者枪战,被人发现时还保持着握枪射击的姿势——当时可可西里零下40摄氏度的低温将他冻成雕塑。他的身边,是偷猎者丢弃的近2000张藏羚羊皮。
“作为探险家,我走遍了长江源所有的角落;作为摄影师,我拍摄的长江的作品迄今无人超越。”杨欣说,那一刻他突然意识到,自己只是把大自然的景观拍成照片来炫耀,过于肤浅,“而长江源地区的生态问题,比如冰川在退缩,草场在退化,野生动物在急剧减少,这些才是值得关注的事情。”
因此,杨欣决定把索南达杰未竟的事业继续下去,在可可西里建一个以索南达杰名字命名的自然保护站。自然保护站的建立远没有想象中容易,不仅需要政府部门的批准,还面临资金难题。为此,杨欣四处“化缘”,将长江首漂的经历写成《长江魂》进行义卖,义卖所得全部投入长江保护事业。
1997年,在海拔4500米的可可西里无人区,一面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中国民间第一个自然保护站——“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终于建成,自此成为可可西里反盗猎的前沿基地。
后来,杨欣把根扎在了长江源地区,建立了中国民间第二个自然保护站——长江源水生态环境保护站,通过实施“垃圾换食品”“守护斑头雁”“青藏绿色驿站”等系列项目,推动长江源生态环境保护进程。
在这一过程中,杨欣逐渐意识到,保护长江不能单靠政府机构,更需要全民参与。最典型的案例,便是“垃圾换食品”行动。
“那时,大量的包装废弃物成为青藏高原最大的污染源之一,却没有引起重视。”杨欣告诉记者,为此他开始探索更科学的垃圾回收方式——招募志愿者走进牧区,帮助牧民认识垃圾的危害,教牧民垃圾分类,宣传“垃圾换食品”。即牧民将分散在牧区的垃圾带到保护站,交换相应数量的生活物品。
与此同时,利用民间大量返空货车和自驾车辆,杨欣的团队成功地将不少垃圾运出了青藏高原。
2016年,杨欣进一步提出长江保护“一纵一横”计划。“一纵”指建立青藏线个绿色驿站,实现“分散收集、长途运输、集中处置”的垃圾收运模式,解决垃圾污染问题。“一横”则是沿着长江建立11个长江环保主题邮局,每个邮局不单纯提供邮政服务,而是开展自然大讲堂,包括培训长江自然小讲师、培训塑料回收等,共同探索长江的生态环境保护。
“这种政府主导、民间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的方式,能进一步推动长江源的生态保护。”杨欣说,作为一名农工党党员,自己有责任去影响更多人参与到保护生态的行动中来。
“有生之年,能够实现长江11个主题邮局的建成和运行,能够实现青藏公路的18个绿色驿站的建成和运行,我就知足了。”说起未竟的事业,杨欣的眼里依然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