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体育app习在海南考察时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干净的水、新鲜的空气、洁净的食品、优美宜居的环境等方面要求越来越高。
十八大以来,以习同志为的党中央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和新要求,为推进生态文明、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和实现路径。
习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要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对习关于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论述应该从两个维度来理解,一是从理论认识和发展层面来理解重要性,二是从执政党建设理解解决现实环境问题的紧迫性。
首先,从理论认识和发展层面来看,习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论述,是我们党对生态环境认识发展到成熟阶段的产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伴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而不断深化。党的十六大,以同志为的党中央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形成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思想。党的把“建设生态文明”列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党的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强调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中国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并作出全面部署。党的十八大第一次单列一个部分对生态文明建设加以论述,并将有关内容和要求写入新修订的党章,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其次,从理论认识和发展层面来看,习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论述,是他系列讲话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2013年9月7日,习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回答学生问题时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系民族未来的大计。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蓝天白云、绿水青山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良好的生态环境本身就是生产力。关于“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的论述,创造性地回答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深刻把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规律、自然资源永续利用规律和生态环保规律,破解人与自然日益突出的尖锐矛盾。
习同志指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保护生态环境、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关系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民意所在、民心所向。生态环境问题日益成为最关心的民生问题,从“盼温饱”到“盼环保”,从“求生存”到“求生态”,是每个人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对人民群众和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
再次,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习强调,“全党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如何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我国发展起来后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积累下来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显现,进入高发频发阶段,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严重。这些突出的环境问题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身体健康带来严重影响和损害,引发了大量矛盾和冲突。面对人民群众对环境保护的期待和诉求,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一项战略任务,持之以恒加以推进,不断抓出成效。习在海南考察时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干净的水、新鲜的空气、洁净的食品、优美宜居的环境等方面要求越来越高。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也是着眼长远,为实现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领域和范畴,是我们党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特别是环境权益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应有之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既是经济发达、政治民主、文化先进、社会和谐的社会,又是生态环境良好的社会。生态文明是实现经济发达、政治民主、文化先进、社会和谐的前提,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才能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基础。此外,我们党提出生态文明建设,也是顺应世界潮流,积极在国际环境保护领域承担责任,展示了负责任大国形象,有助于在未来国际对话中获得话语权和主动权。
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贯穿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习在对《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作说明时指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用途管制和生态修复必须遵循自然规律,由一个部门负责领土范围内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职责,对山水林田湖进行统一保护、统一修复是十分必要的。”资源环境问题,究其本质是发展方式、经济结构和消费模式问题。在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各个领域,都不同程度地利用资源、影响环境,单独在某一个或几个方面推行节约环保,难以从根本上解决资源环境问题。把节约环保的要求全面体现到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和每个环节。“环境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作为重大民生实事紧紧抓在手上。”习同志结合新的实践需要,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更加丰富、更加系统、更加明确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以系统工程思路抓生态文明建设。
首先,在空间结构上,调整空间结构,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习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整体谋划国土空间开发,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把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放在突出位置,作为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工作。国土空间开发布局对生态环境保护带有根本性、战略性意义,也在一定意义上显现了生态环境在国家经济社会中的基础性地位。按照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生态相统一的原则,调整空间结构,合理开发,实现环境保护的宏观调控和综合管理,使生产空间更为高效、生活空间更为宜居、生态空间更为山清水秀。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和环境功能区划,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
其次,在时间跨度上,倡导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对于中国而言,面临的环境问题比世界上任何国家都要复杂,解决起来的难度比任何国家都要大,任务也更加艰巨。既要补上工业文明的课,又要走好生态文明的路。习同志提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坚持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政策从严从紧,把生态环境保护要求传导到经济转型升级上来,通过改善环境质量、增进民生福祉来倒逼中国经济改革。脱离环境保护搞经济发展是“竭泽而渔”,离开经济发展抓环境保护是“缘木求鱼”,决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老路。在推进工业文明进程中建设生态文明,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在持续保持和享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中实现工业化、城镇化。
再次,在参与主体上,构建政府、企业、公众共同参与的生态文明建设大格局。以建立节约环保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增强永续发展能力为着眼点,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全社会行动,坚持走群策群力、群防群控的群众路线,让政府、企业、公众都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来。社会的各阶层、各方面、各行业,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程度地利用资源、影响环境,单独在某一个或几个方面推行环境保护,都难以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在不同参与主体之间建立生态责任和补偿机制。
最后,在环节监管上,立足生产和再生产全过程,以节约为主,加强在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各个领域的综合治理。习提出:“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要大力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构建经济发展与资源消耗量、污染物排放量“脱钩”的经济模式,把节约环保的要求全面体现到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和每个环节。
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习认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一定程度上与体制不健全有关,原因之一是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的所有权人不到位,所有权人权益不落实。针对这一问题,全会决定提出健全国家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的要求。”完善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格局。从恢复和维持生态系统整体性与可持续性的系统理念出发,建立和完善职能有机统一、运转协调高效的生态环境保护综合管理体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
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人,追究其责任。习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建立责任追究制度,主要对领导干部的责任追究。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人,必须追究其责任,而且应该终身追究。真抓就要这样抓,否则就会流于形式。不能把一个地方环境搞得一塌糊涂,然后拍拍走人,官还照当,不负任何责任。”地方各级政府对本辖区生态环境质量负责、各部门对本行业和本系统生态环境保护负责的责任制要落到实处。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后果的,除责令其修复和进行损害赔偿外,将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而且可能终身追究。习强调,“要牢固树立生态红线的观念。在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则就应该受到惩罚。”
建立健全资源生态环境管理制度,明确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资源监管部门的职责分工。对自然资源资产的数量、范围和用途在制度框架下进行有效监管,落实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人的权益,监管部门主要负责自然资源的保护与修复。习强调:“要建立健全资源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加快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制度,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强化制度约束作用。”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考核体系,构建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激励约束机制。习这样论述:“要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使之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导向和约束。一定要彻底转变观念,再不以GDP增长率论英雄。如果生态环境指标很差,一个地方一个部门的表面成绩再好看也不行,不说一票否决,但这一票一定要占很大的权重。”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增加考核权重,使之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导向和约束。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建立生态法庭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行为进行审判,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约束。建立科学快捷的立、改、废程序,完善生态文明建设法律法规体系,强化环境执法监督管理,着力解决环保责任不落实、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等问题。开展区域联合执法、跨地区交叉执法,增强执法效能。加强日常监管和执法检查,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严肃处理,尽快解决。继续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组织开展环境安全大检查,妥善处置突发环境事件。积极配合组织、监察等部门,扭转一些地方仍以国内生产总值挂帅、在发展中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