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体育app6月5日是环境日。生态环境部确定今年环境日的主题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以“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为主题,旨在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宣传习生态文明思想,引导全社会深刻把握我国新发展阶段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要求,动员社会各界积极投身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伟大实践。
从建立全国“12369环保举报联网管理平台”,到在法律层面形成“长出牙齿”的环保法,再到共建“一带一路”生态环保大数据服务平台,中国不断在环保事业上开展伟大实践,汇聚智慧力量。如今,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尤须聚焦短板,继续攻坚克难,持续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治理,走好绿色发展之路。
在法律制度层面上再突破。严格生态环境法律法规是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的坚强保障,必须持之以恒、一抓到底。我们知道,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的刚性制度和人民的环保意识本来就是相辅相成的,不可能等到环保意识完全成熟之后,再让相关措施落地。比如,从2019年各地垃圾分类条例公布以来,不论生活中还是网络空间,都掀起讨论各种垃圾分类的热潮:什么是干垃圾、什么是湿垃圾?宠物粪便算什么垃圾?……正是在制度的推动下,相关理念才能成为人们的生活习惯、文明自觉。因此,必须将执法与立法、普法有机结合,更加注重宣传引导,广泛普及法律法规知识,从主观上引导企业群众规范生产生活行为,降低治理成本,形成良性运行。
在创新治理路径上再突破。众所周知,面对“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生态环境治理呈现的新特征、新任务,传统手段效果逐渐减弱,需要系统研究新路径、新方法。要以打造“碳中和”场景示范区为契机,大胆创新思维方式。一方面,加快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广清洁高效生产工艺,做好非关键领域的化石能源“减法”和可再生能源“加法”,推动绿色化、智能化改造;另一方面,提升对环境信息数据的挖掘、分析和运用能力,特别是摒弃过去那些“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被动模式,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进行切实有效的干预,不走“回头路”,不吃“回头草”。
在刚性执行落实上再突破。不抓落实,再好的蓝图也只是镜中花水中月。解决生态环境问题,首先必须有一支执行有力的党员干部队伍。当前,我国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正处于爬坡过坎、负重前行的关键期,更需要党员干部有无私无畏的情怀,对生态环境工作有热情、能干事。如果不加强环境监测执法,有多少人会主动加大投入来治理废水、废气和废渣?因此,身处一线的广大党员干部要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等措施,敢于管难办的事,敢于动难碰的利益,始终保持对环境违法行为“零容忍”。并且,对环保领域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的党员干部,也要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手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