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86体育近日,湖北省发改委、湖北省能源局正式发布《关于支持氢能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12条氢能扶持政策,将助力湖北打造氢能全产业链生态,全力抢占氢能产业新赛道,打造全国氢能产业发展高地。文件还明确要支持以武汉市经开区、宜昌市高新区等为重点,打造氢能产业园区。
氢能是有望带动十万亿级规模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双碳”目标、加快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载体。其具有高热值、低污染、来源广、转换灵活的优势,近些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但目前国内氢能产业尚处于市场导入阶段,市场化供氢渠道有限。宜昌拥有良好的化工产业基础,氢气资源丰富。借助产业优势,未来宜昌将致力于打造全链条氢能产业,筹建全市氢能源利用产业创新联盟。
清洁能源之都,是宜昌最新的城市目标定位之一。立足宜昌清洁能源发展目标,三峡大学在氢能包括制氢储氢方面已做出很多优秀的基础研究成果。去年底,学校材料与化工学院刘湘博士团队在绿色氢能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创新成果以“高效可控的催化甲酸制氢”为题在国际权威期刊《美国化学会催化》杂志上在线发表,引起国际广泛关注,该成果通过调解pH值成功地实现了高选择性、高效率的甲酸可控制氢“开关”。
来自学校材料与化工学院的叶立群博士课题组,早在2019年就在光催化产氢领域取得重要进展,以三峡大学为唯一通信单位的原创成果《硫化铼/硫化镉高效光催化产氢及其利用在线质谱和原位红外光谱机理研究》在国际权威期刊《应用催化B环境》上在线发表。该研究表明非晶态ReS2可作为理想的产氢助催化剂,其次也为光催化产氢机理研究提供了两个可行的方案。
助力清洁能源发展,三大学子同样意气风发。材料与化工学院硕士研究生鲍昱良从2019年就开始参与研发氢燃料电池质子交换膜的初期产品,2021年6月,他牵头的蓝氢项目已经入选了国家级大学生创业训练计划,同年7月代表三峡大学参加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并获得全国铜奖。
该项目还获得过湖北省“互联网+”金奖,湖北省“楚天创客”大赛金奖等荣誉。到目前为止,由鲍昱良和团队最新开发的蓝氢一代质子交换膜相比市场上的主流竞品在性能、适用范围、成本上都有了非常大的突破,为我国氢能产业发展贡献了三大学子的一份力量。
氢能产业的发展,也离不开核心技术的支撑。近年来,三峡大学积极推动科研成果和实际产业需求相匹配,助力企业的科技创新和升级转型,为宜昌市的经济发展贡献力量。今年6月,学校与三峡电能(湖北)有限公司举行氢能项目交流会,双方将围绕制氢以及储氢材料等方面不断拓展合作领域、挖掘合作潜力,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共同为宜昌乃至湖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服务。
除氢能产业以外,在宜昌新能源发展的澎湃之路上,各个领域都可以看到三峡大学的“智慧力量”。今年6月,学校何伟军教授主持的“湖北省储能产业发展战略、空间布局与风险规避研究”项目和王守文教授主持的“湖北清洁能源产业发展现状、潜力与空间布局优化”项目同时获批湖北省政府2022年智力成果采购项目立项。
凭借丰富的磷矿资源,宜昌将“清洁能源之都”的内涵从水利电力生产拓展到了新能源电池领域。为此,三峡大学团队积极邀请知名能源技术专家来校交流,不断拓宽团队研究的战略视野,将研究方向聚焦到“储能”“清洁能源”等细分领域,多项研究报告受到省市主要领导签批,并积极推动学校与三峡集团、宜昌市政府共建“清洁能源研究院”。
宜昌建设清洁能源之都,人才是第一资源、第一要素。为助力宜昌市“清洁能源之都”建设,三峡大学电气与新能源学院于去年和东土科技(宜昌)有限公司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共建全国首个工业互联网+电能国产自主可控的产业链创新加速器,设立“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电气与新能源共享国际创新中心”,在清洁能源之都建设中抢占先机。
作为我国水利、电力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三峡大学电气与新能源学院开设的风能及新能源发电、太阳发电技术、微电网运行与控制、新能源材料加工工艺等课程,与宜昌清洁能源之都建设十分契合。
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专业拥有电气工程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电气工程国家级教学团队,毕业生就业前景广阔,广受国网、南网、五大发电集团等大型央企青睐;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专业是教育部首批新工科改革专业,专业将传统电力与现代信息技术相融合,服务智能电网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毕业生可参与宜昌新能源发电、电网智能调度等方面的工作。
除此之外,三峡大学还启动建设了工信部“清洁能源”校企协同就业创业创新示范实践基地,并以基地建设为契机,更好地融入宜昌市高质量发展架构中,发挥学科优势,凸显大学对宜昌的支撑作用,更好地服务宜昌“清洁能源之都”建设规划和“六城五中心”发展战略。
到目前,学校已经建成了新能源微电网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智慧能源技术湖北省工程中心、储能新材料湖北省工程实验室等多个聚焦新能源技术发展的省部级科研平台,还与企业共建了多个校企联合科技创新平台,在多个领域形成了较强的科技人才服务能力。
未来,三峡大学将继续坚持扎根宜昌、服务宜昌,以集聚创新资源、激活创新要素,主动服务宜昌地方和行业企业发展为己任,为推动宜昌市和湖北省氢能产业发展与清洁能源技术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本文素材来源:湖北省发改委官网6686体育、三峡日报、中新网湖北、三峡大学官网、官微、三峡大学学生处、三峡大学本科招生网等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