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体育app绿色能源产业迎来前所未有的“风口期”,相关板块成为投资者关注热点。当下,发行绿色主题类基金已成为行业趋势。如何择一只“良基”?基金公司投研团队的整体实力是投资者应关注的重要因素之一,众多基金公司中,华宝基金的指数投资团队近年来持续深耕细分领域,产品线日臻完备,多元化与特色化并存,深受投资者追捧。
时代红利下,包括公募基金在内的金融机构纷至沓来,争相布局。面对庞杂的产品,投资者应如何捕捉到机遇?首要因素就是关注基金公司的投研实力。华宝基金在指数投资领域深耕多年,指数基金布局完善,产品生命力亦是顽强,以出色的“多资产投资”实战能力为行业与客户所认可。目前,正在发行的新基金——绿色能源ETF(认购代码:562013)由华宝基金指数投资团队保驾护航,由张放拟任基金经理,张放目前管理着6只指数基金,具有丰富的ETF和LOF投资管理经验。
11月19日,在首届中国低碳城市发展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金南发表主题为“碳中和目标下的投资成本与技术展望”的演讲。其指出,电气化与智慧电网、光伏风能发电、氢能、工业零碳技术、CCUS等技术,将成为全球及中国实现碳中和的优先发展力。实际上,近两年在政策加码,以及“碳中和”被提倡的背景下,绿色能源已然成为一片投资热土,以新能源、光伏、风能等为代表的绿色能源相关标的亦成为投资者眼中的“香饽饽”。
具体到政策上,据不完全统计,自2020年以来,国务院、国家能源局等发布8项政策,以支持绿色能源发展,比如在今年6月份的《关于印发“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的通知》中,旗帜鲜明地表示,“十四五”时期,按照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20%左右任务要求,大力推动可再生能源发电开发利用,积极扩大可再生能源非电利用规模。各地的相关政策也频繁落地。
绿色能源行业前景也颇为可观。据麦肯锡预计,到2030年,绿色能源领域将产生约2.3万亿至3.5万亿美元投资机会,其中可再生能源发电、智能电网、电力系统灵活性和储能解决方案、电网和客户能源分析、氢能、生物燃料等细分赛道具有较大潜力,值得重点关注。
春江水暖,市场迅速做出反应。从A股上市公司2022年前三季度的业绩来看,新能源产业链上的公司、光伏等行业的公司业绩普遍亮眼。如宁德时代2022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为2103.4亿元,同比增长186.72%;归属母公司的净利润为175.92亿元,同比增长126.95%。光伏龙头通威股份前三季度实现营收1020.84亿元,同比增长118.6%,归母净利润为217.3亿元,同比增长265.54%等。
绿色能源行业蕴藏巨大发展潜力,相关指数也水涨船高。如正在发行的新基金——绿色能源ETF主要跟踪中证绿色能源指数,成份股包括宁德时代、隆基绿能、长江电力、比亚迪等。从长期累计收益来看,中证绿色能源指数能够取得良好的长期收益表现。Wind数据统计,自2013年12月31日至2022年10月31日,中证绿色能源指数累计收益459.30%,年化收益率22.17%,涨幅超越同期主流宽基指数。
从估值水平看,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0月31日,中证绿色能源指数动态市盈率为23.94倍,处于历史底部区间,前期估值得以消化,中长期配置性价比凸显。
与此同时,绿色主题基金也快速扩容。据中证指数公司数据,截至2022年三季度末,国内绿色指数化投资基金规模超过1300亿元,相比去年增长16%。以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等为主题的绿色基金占主导地位。
“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一个团队可以走得更远。”一只基金若想业绩开花,除基金经理之外,背后的团队同样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资料显示,这家成立于2003年的老牌公募经过十九载的发展,已成为一家产品线完善、具备多元投资和资产配置的资产管理公司。作为一家综合性资产管理公司,华宝基金长期深耕于指数投资基金,并建立起了一支实力强悍的指数投资军团。
据悉,目前华宝基金的指数研发投资部团队核心成员9人,均具有硕士以上学历,平均从业经历超过10年,拥有丰富的资产管理和指数产品运作经验,所管理股票类ETF总规模545亿元,全市场排名第6,全面覆盖宽基指数基金、ETF、SmartBeta指数产品。
从团队成员来看,汇集了多位专业人士,各有所长彼此之间能力互补。其中,胡洁作为指数研发投资部总经理,率领团队斩获多项大奖。2019年至2021年,华宝基金连续3年获评上海证券交易所“十佳ETF管理人”。
与此同时,在今年第19届“金基金”奖评选中,华宝基金凭借在指数投资领域的亮眼表现,荣获“金基金·被动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奖”。此外,在去年的“金基金”奖评选中,华宝基金同样获此大奖。
为服务支持外经贸企业合作共赢、“抱团出海”,今年5月,天津搭建“走出去”合作平台,为外经贸企业当起了“红娘”。
从2017年开始,天津国企以混合所有制改革为突破口,先后推动17家市管企业混改,带动792户所属二级及以下企业引入市场化经营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