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体育app能源是经济增长和社会变革的重要的物质基础。能源的使用给人类社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使人类的物质生活变得更加舒适。但是,伴随着能源的利用,一系列严重的环境问题接踵而来。寻求国际合作,改进能源利用技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倡导人民节约能源,提高能源效率等将是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有效对策。
依据能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破坏程度可以将能源分为分为清洁能源和非清洁能源。对环境造成的破坏较小或者不产生破坏的能源归为清洁能源;对环境产生较大破坏的能源归为非清洁能源。
现在认为清洁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能;沼气、生物质可燃气、固体成型燃料;洁净煤、洁净油、天然气、液化气等。非清洁燃料主要包括薪柴、薪草、秸秆农业废弃物;煤炭、焦炭、石油、汽油、燃料油的等。清洁能源与非清洁能源的界限并不是绝对的,并且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技术的进步而发生转化。
依据能源的再生周期能源可以分为可再生能源与不可再生能源。可以在短期内重新形成的或者可以循环利用的能源成为可再生能源。相反的,在短期内不可以再次得到,一旦利用了就很难或者不能再次得到的能源成为不可再生能源。
我国能源资源总量丰富,但是人均占有量和优质能源相对较少。我国传统化石能源资源以煤为主,石油、天然气等优质化石能源相对不足。我国油气资源勘探处于早、中期阶段。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增长对能源的需求持续增长。2010年,我国一次性能源的消费总量答32.5亿吨标准煤,是1980年的5.4倍,我国已然成为世界最大的能源消费国。
道路,在由简单到到复杂由低级高级的发展过程中,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文明,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列的环境问题,能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但能源开发利用造成的环境污染是导致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主要原因。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问题。
什么是环境问题?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对于环境问题的界定主要停留在环境污染或公害的层面上,例如水污染、大气污染、放射性污染等;而对于地震水灾旱灾等认为纯属于自然灾害。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各种自然灾害的频繁加剧,使得人们意识到了能源开发利用是造成人为的天灾的主要原因之一。
大气环境是指生物赖以生存的空气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大气环境和人类生存密切相关,大气环境的每一个因素几乎都可以影响到人类,能源开发利用排出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氮化物与氟化物等有害气体可以改变原有空气的组成,并引起污染,造成全球气候变化。化石燃料的开采运输加工转换和利用都会污染大气环境,尤其是化石燃料燃烧排放。
从我国能源的使用情况看,煤炭、石油、天然气使用过程中排放大量的废气和粉尘是破坏大气环境的主要原因。燃烧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会导致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加剧温室效应,造成气候异常,海平面上升,自然灾害增多。燃煤和石油排放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会形成酸雨,破坏森林植被,造成土壤酸化,农业减产。燃煤造成的悬浮颗粒物(粉尘烟雾等)对人体呼吸系统、产品质量和自然景物等都有不利的影响。部分制冷空调等能量设备排放的氟氯烃类化合物会使大气臭氧层遭到破坏,从而引发南极洲臭氧层空洞,进而使得人类的免疫系统遭到破坏。
我国过去对于化石能源的依赖很强,且我国经济的迅速增长也使得我国不得不开采和使用更多的能源。最近几年,多地出现雾霾天气,pm2.5也多次超标。酸雨现象也时有发生。
我国不合理开发利用能源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包括对动物、植物、微生物、土地、矿物、海洋、河流水分等天然物质要素的破坏,以及对地面、地下的各种建筑物和相关设施等人工物质要素的负面影响。随意砍伐森林,过度开采矿产造成的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以及土地荒漠化。开矿对土壤、水体和植被等产生的污染和破坏现象持续发生。煤炭开采引发矿区土地坍塌,地表沉陷,地质灾害频发,洗煤水污染,煤矸石堆积;煤矿大量抽排地下水,引发地下水位下降,导致居民和牲畜发生水荒,进而造成土地贫瘠和植被破坏。开矿产生的重金属被植物叶面土壤和水产品吸收后,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核能则产生放射性污染,生物质能的过度采集和砍伐导致森林植被破坏,造成水土流失加剧,土壤沙漠化,土地肥力减退,农作物减产等。
能源开发利用干扰了人类生活的空间场所,造成居住环境偏离人们理想中的居住环境,破坏生态环境和大气环境最终都会导致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能源对人居环境的影响,表现为通过改变与人居有关的其他因素影响人居环境 。一般来说,矿区在环保环境、安全环境、人文环境等方面的建设都比较差。因为,化石燃料的燃烧致使二氧化碳、氮氧化合物、TSP(总悬浮颗粒物)、PM2.5等排放浓度超标,造成空气能见度低,引起酸雨进而腐蚀建筑,抑制植物生长,破坏风景园林景观,进而导致环境质量下降。秸秆、薪柴、畜粪等生物质能的堆放、储存和使用都会对人居环境带来很多不利的影响,导致农村卫生条件差,疾病蔓延。
此外,秸秆堆放还会带来火灾,给人居环境带来安全隐患。粗放的燃烧方式则导致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一氧化氮等气体的排放。
解决我国能源发展面临的环保瓶颈,积极应对环境变化问题,必须优化能源结构,变现在以化石能源为主为以电力为主。
电力作为清洁的二次能源,电力的大规模利用和替代其他能源(包括电代油、电代煤等),对改善环境,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开发利用技术已经非常成熟的水能和比较成熟的核能、风能等清洁能源都应该转换成电力以供便捷使用。我国水资源的技术可开发量超过5.4亿瓦,目前开发利用率不超过50%,远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近期和中期,水电应该是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主力,应加大水电开发力度。核能发电环境污染小、资源储量丰富、燃料成本低,从中长期看,是大规模替代化石燃料的重要途径。风力发电在技术、成本、市场上有着明确的发展预期,是继水电之后比较成熟的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在我国是一种需要优先发展的技术。太阳能、生物质能、潮汐能等新能源的规模利用方式也主要应该用于发电。
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同样是改善环境的重要途径。目前主要的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主要包括太阳能、风能、氢能、燃料电池、地热能等。清洁能源由于其低排放或排放物无害等优点必然会改善现有能源利用带来的弊端。
为了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建立能源法律法规与政策,建设能源标准体系。
建设能源法制,需要坚持依法规范与引导能源发展相结合 ,完善能源法律法规体系,适时推出《能源法》,加快出台油气行业和原子能发展基本法,及时修订现有法律法规,积极围绕能源领域重大问题开展立法研究,强化法律法规的实施。明确政策的目标导向,处理好政策制定与实施所涉及的几个重大关系(近期发展与长远规划的关系,能源领域各个行业和各个环节的关系,国家和地方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加强政策协调后的评估。制定能源标准,严格控制能源利用时产生的排放量。
美国能源部秘书长塞缪尔·博德曼总结为什么效率和节约应成为寻求解决世界能源问题的第一步时指出“最廉价和最现成的能源是我们浪费的能源”。例如,一定程度上不使用电力,就不需要生产电力和燃料,因此就能避免了污染、温室气体排放和巨大的资本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