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体育app种植玉米产生的秸秆全部被企业回收,用来生产生物天然气和有机肥,用生物天然气做饭、取暖,有机肥则投入到后续种植中;住着有外墙保温层的阳光屋,用上了生物天然气壁挂炉、太阳能热水器,睡的是电暖炕……在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黑泉镇向阳村,6户清洁能源示范户的生活,一度让村民们艳羡不已。
“以前我们用柴火做饭,又脏又乱,而且老伴儿患有气管炎,不能闻烟味儿,很麻烦。”向阳村村民石怀勲说,自从在政府的帮助和引导下,他们改用清洁能源,干净又方便,住起来也舒服多了,同时用有机肥种地,庄稼的收成也比以前更好。
村民们生活中发生的这一改变,源自甘肃省近年来大力推进农村能源建设工作。如今,在甘肃农村地区,清洁能源正进入千家万户,农村传统的能源利用方式正在发生着改变,人们司空见惯的柴草、秸秆等农业生产废弃物,已成为农业农村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资源。甘肃省农村能源资源服务总站负责人告诉记者,近年来,甘肃以实施农村沼气工程为纽带,扎实推进畜禽粪污沼气化处理、资源化利用和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下一步,甘肃省将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充分利用农业废弃物沼气化处理在生态循环农业中的纽带优势,大力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为农业农村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自从用上了生物质天然气,玉门市农村地区的群众也感觉到,“地里的秸秆等废弃物有了用处,村里的环境也变得干净了”。
把地里废弃的玉米、麦草等农作物秸秆交给企业,从企业兑换出生物质天然气,自己不用额外花钱。如今,这样的生活方式,已成为玉门市花海镇中渠村村民的日常。“自己不用处理秸秆,省力;用气不产生额外开支,省钱;燃气做饭、取暖方便又干净,省心。”中渠村二组村民赵淑珍对记者说。
地处河西走廊西端的玉门市,是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铁人”王进喜的故乡、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基地,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近年来,我们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作作为发展循环绿色农业的重要环节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举措来推进,效果非常好。”玉门市农村能源和人居环境改善服务中心主任张玉龙说,在柳河镇官庄子村、花海镇中渠村,玉门以甘肃盛泰嘉农牧有限公司为主体,分别建设了大型生物质颗粒燃料加工生产线。除此之外,玉门市还建成了甘肃西能环保、甘肃天宁新能源、盛远秸秆综合利用合作社等秸秆利用经营主体,每年可收集利用秸秆55万吨,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1%。
“在秸秆资源化利用上,我们探索建立了‘秸秆银行’模式,每吨秸秆折价200元进行入股,农户可随时兑换生物质燃气、木炭等所需产品。”甘肃西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魏永忠说,为有效解决玉门农村废弃柴草秸秆多、树枝树根多、田间地头乱堆乱放、房前屋后柴火成山的“老大难”现象,切实破解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热点难点问题,公司在玉门市柳河镇、花海镇投资建成了可“变废为宝”的生物质气化站,后续又扩建二期破碎制棒生产线万亩农田的秸秆回收问题,每吨农林秸秆农民可增收150万元。得益于项目的实施,当地大量秸秆柴草等农林废弃物得到了有效归整储存,实现了资源回收利用,帮助农村开启了清洁能源使用的新局面,为提升广大群众卫生环保意识、美化农村环境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我们沼气合作社为双城镇、永昌镇3000多户农户提供厕所粪污抽吸和处理服务,产生的沼气集中供应周边50多户农户,沼肥有偿供应周边日光温室。这种运营模式看起来很‘土’,技术含量不高,可是既有效解决了当前农村实施厕所革命出现的粪污处理问题,又帮助群众用上了清洁能源,给他们生活带来了便利。另外,产生的沼肥还促进了蔬菜产业发展,一举多得。”在武威市凉州区双城镇,绿燃沼气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快义告诉记者,除了解决厕所粪污问题外,在双城镇小果园村,合作社还建成了厌氧发酵的小型沼气集中供气工程,示范带动村里使用沼气、太阳能路灯、太阳能热水器、省柴节煤炉、节能智能恒温炕。
记者了解到,如今,小果园村以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太阳能开发、农村节能产品推广为重点,以绿燃合作社为主体,带动全村建成了农村清洁能源综合利用示范村。目前,绿燃合作社生产的沼气采用分户计量的方式集中供应小果园村125户居民,沼液就近供应给周边500多亩日光温室、农田,实现了“养殖-沼气-种植”良性循环发展;太阳能路灯、太阳能热水器的安装使用,有效解决了居民公共照明和生活热水需求,省柴节煤炉、节能智能恒温炕的推广使用,减少了煤炭、薪柴等能源消耗,实现了生活用能清洁化、农业生产绿色化、乡村环境整洁化的目标。
“我们积极鼓励指导各地以畜禽粪污、秸秆、尾菜等农业有机废弃物为原料,通过厌氧发酵生产沼渣沼液,替代化肥农药,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甘肃省农村能源资源服务总站负责人说,在引导企业采取清洁化生产、种养配套、废弃物循环利用、实现其内部生态循环发展的同时,甘肃还积极依托农业示范园区平台,以利益联结为纽带,大力培育农业有机废弃物专业化处理运营主体,抓好沼气工程这个循环节点,上联养殖企业,下联种植企业,开展农业废弃物沼气化处理,借助产业对接手段,促进区域性生态良性循环,收效明显。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近年来,甘肃结合各类沼气工程建设和“三沼”综合利用示范推广项目实施,围绕各地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立足地区农业有机废弃物资源禀赋和沼气工程建设基础,以构建资源多层次利用、能量合理流动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为目标,因地制宜探索创建了多个区域性以沼气工程为纽带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
在定西市安定区,当地已建成2万多座户用沼气池、2个联户沼气工程和5个大中型沼气工程。依托大型清洁能源公司,安定区在内官营镇、巉口镇等蔬菜种植重点乡镇集中开展沼液、沼气肥料综合利用试验示范点建设。目前,安定区已经形成了“养殖+沼气+种植”的生态农业循环模式。
在高台县,当地依托企业实施生物天然气工程,统筹布局农业废弃物收集、处理等配套服务设施设备,串联区域内种养结合、有机肥加工、废弃物综合利用、耕地改良等各个环节,构建循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了12个农村专业合作社,63个原料收购站(点),通过推行“户收集、村集中、企业运转”的原料收储运模式,实行秸秆、畜禽粪便置换有机肥等优惠措施,建立了全县畜禽粪污、农作物秸秆、农产品加工副产物等农业有机废弃物综合利用处理和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实现了县域有机废弃物治理生态循环,有效促进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我们以县域为单元,利用现有规模化生物天然气工程,配套建设规模畜禽粪污、秸秆的收储运和沼渣沼液储存配送、有机肥加工等体系,开展沼气净化提纯高值利用、沼肥特色农产品种植等,充分构建了县域生态循环农业产业体系,为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出了贡献。”甘肃省农村能源资源服务总站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