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体育app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并将“壮大清洁能源产业,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举措,既提出实现绿色发展的新目标,也指明了绿色发展的行动路线图,不仅从顶层设计上给了绿色能源推广使用以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发展空间,也明确提出了发展绿色能源将成为解决我国能源消费结构长期以燃煤为主这一矛盾的具体抓手。但从我市绿色能源使用的现实状况看,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一是绿色能源发展缺少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深厚的社会共识,普及、推广受到较大影响制约。二是非化石能源生产和消费量小,导致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我市可再生资源禀赋匮乏,非化石能源生产和消费量较小,仅占全社会能源消费的0.2%,至2016年底仍不足0.25%,原煤消费占到苏州市主要能源消费总量的45%~60%,还有逐年攀升趋势,巨大的燃煤消耗造成空气质量堪忧;三是企业煤改气动力不足,集中供热规划和建设比较滞后。虽然当前国际油气价格大幅下滑,但由于价格体系改革相对滞后、煤改气缺乏法律强制和电价补助机制,致使我市推进煤改气进程遇到了天然气利用受阻、供热价格倒挂、热电联产发展不畅等诸多矛盾和问题,也导致了热电企业整合难度加大、清洁能源供应保障缺乏、电力企业深度治理动力不足,企业在实施提标改造、实现超低排放上热度不够、紧迫感不强。四是天然气配套建设推进不快,绿色能源加速发展存在保障性矛盾。从天然气保供与管道建设情况看,我市燃气资源总量不足、供需矛盾依旧突出、调峰能力有限、储备站点短缺,高压管网三期工程于2014年初动工,总长60公里,虽经4年建设已全线贯通,但迟迟未完成通气。四期工程虽早已规划,但各种手续滞后、错综复杂,以致久拖不决,开建进展缓慢。五是新能源汽车推广宣传、充电桩科学覆盖、政府补贴力度不够。截至今年8月中旬,我市拥有新能源汽车17536辆,1到6月份新增583辆,其中纯电动车4辆,私人、企业用车364辆,租赁车210多辆。新能源汽车仅占全市汽车保有量的0.49%。导致多数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持观望态度,经营企业积极性不高。
苏州作为工业大市,正处在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走低能耗、低排放的新型工业化之路。尤其是环境约束继续凸显,绿色发展势在必行。为此,我们建议:
1.进一步优化能源消费结构。通过制定绿色能源保障和价格补助实施意见,着力提高电力企业、工业锅炉使用天然气等绿色能源的比重,确保燃煤控减效益逐年提升;要全面实施现有燃煤锅炉整治,进一步落实责任、盯紧盯实,切实加快煤改气进程;要强化集中供热、供电整合,以超前的规划引领规范小散乱问题的有效解决,为绿色能源的推广使用开辟更加广阔的前景。
2.进一步加大新能源汽车普及引领。交通出行与百姓生产生活联系最紧密,也是绿色能源最具推广使用价值的重要领域。如果在苏州现有近400万辆燃油汽车中能有五分之一、六分之一的绿色能源车来替代,苏州的天一定会更蓝。在绿色能源汽车普及上,公共交通、政府部门、机关事业单位要带好头。同时,公安交警部门要尽快研究制定绿色能源汽车路权开放优惠保障举措。要想让更多的新能源电动车安心地跑起来,各种配套措施必须先行上路。进一步加大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建设补贴力度,实实在在降低准入“门槛”,引进有实施能力的社会资本,加快城市充电桩建设,放大支持、开放区域,开展电动e交通工程,确保市政府到2020年苏州城区电动车充电半径小于900米的目标如期实现。
3.进一步加快天然气发展进程。将天然气管网项目建设列入市重点建设项目,简化审批手续,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加快推进三期、四期管道工程,形成沿绕城高速天然气高压环网,以提升我市天然气配送的安全性,有效增加区域管网内天然气储气量;结合道路整治建设,完善中低煤气管网配套,消除供气盲区,减少供气盲点,全力满足市民用气需求;结合城乡一体化建设,加大乡镇燃气管网贯通率,切实提高天然气保供效益。4.进一步放大补助支持。要有计划地增加财政预算,安排绿色能源使用专项资金,并依进展逐年动态调整,出台相关政策,通过财政贴息、补助等手段,吸引和带动社会资金投入,推进绿色能源的市场化进程;发挥全市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咨询机构的人才优势,整合资源,切实加强绿色能源发展的基础研究和科技研发队伍建设。重点扶持一批绿色能源企业和研究单位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并在此基础上自主创新;提升政府层面的表率作用,在政府机构、事业单位和政府项目中,优先利用绿色能源设备,建设绿色建筑示范工程,形成公共自行车网络等公共设施。
苏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苏州市物价局;苏州市环境保护局;苏州市交通运输局;苏州市财政局;苏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苏州城市建设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对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第058号提案的答复
你们提出的《关于大力发展绿色能源的建议》提案收悉,市政府将该提案建议交由我委主办,市经信委、财政局、住建局、交通局、环保局、物价局、城司等协办,经与协办单位专题会商研究,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面对能源资源约束日益加剧、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等严峻挑战,全市上下积极作为、主动求变,全力倡导和推进能源转型变革,多措并举创新能源消费模式,引领绿色低碳发展。
2016和2017年,全市一次能源消费总量分别为8485、8508万吨标准煤。经过多年努力,苏州能源消费总量得到一定控制,但由于GDP规模在全国排名第七,工业GDP在全国排名第二,能源消费规模仍然较大。2017年全社会用电量1503亿千瓦时,占全省全社会用电量的25.8%,约相当于无锡的两倍,南京的2.5倍,比有的西部全省还高。同时,苏州市的能源资源较为贫乏。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几乎完全依赖于外部供应,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和地热能资源禀赋也并不丰富。据统计,2017年,我市可再生能源实际消费量为462万吨标煤,占比7.02%;不含区外水电可再生能源实际消费量为18.05万吨标煤,占比0.29%。与2016年基本持平。
能源结构呈现煤炭为主,天然气、石油、可再生能源等多种能源互补的特征。2017年,全市煤炭消费4235.6万吨标准煤,占能源消费总量的49.8%(2016年52.1%);其它能源产品,焦炭消费占13.9%、电力消费占14.1%、天然气及高炉煤气消费占12.4%(2016年11.4%),热力消费占4.8%。
作为沿江煤炭中转储运基地,港口、铁路和公路煤炭装卸和运输通道衔接良好。天然气管网储运系统发达,是长三角海上清洁能源的重要接收基地,中石油西气东输一线和二线工程、川气东送工程均贯穿苏州,并配套建设有LNG储备站。苏州的配电网规模位居全国地级市首位,同时是全国首个拥有交直流混联特高压电源支撑的城市电网。苏州是1000千伏淮上交流、±800千伏锦苏直流两大特高压通道的重要落点,基本形成了特高压大电源接入,500千伏为输电主网架,220、110千伏分层分区运行,智能配电网协调发展的网架结构。
一是削减煤炭消费总量。积极开展“263”减煤专项行动,削减煤炭消费总量,持续提高煤炭清洁利用水平,推进全市减煤工作。2017年,共计削减煤炭消费量333.95万吨。二是推广天然气应用。2017年,全市天然气消费量达到58亿立方米,占全省天然气消费量27%左右。编制热电联产规划,大力实施燃机项目,截至目前,全市在运在建在核燃机项目已达562万千瓦,占全省燃机装机容量的四分之一以上。三是电力装机结构持续优化。截至2017年底,全市电力装机规模达到2261万千瓦,占全省电力总装机19.7%。其中,燃煤发电1669万千瓦,占比73.8%,比2016年下降了4.2个百分点;燃气发电430万千瓦,占比19%,比2016年提高了3个百分点;光伏发电63.87万千瓦,占比2.8%,比2016年提高了0.8个百分点;风电3.5万千瓦,占比0.2%,与2016年持平;生物质能发电19.8万千瓦,占比1%,与2016年持平。可再生能源装机总容量达到87万千瓦,占全市总装机的3.85%左右。清洁能源装机容量517万千瓦,占总装机的22.9%。此外,积极开发氢能等零排放清洁能源。四是加大区外清洁来电。通过锦屏-江苏±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锦苏线亿千瓦时,占比超过20%。
2015和2016年,“国际能源变革论坛”连续两届在苏州成功举办,成为能源领域高规格的年度盛会,论坛发布了“苏州宣言”、“苏州共识”,成为能源转型的共同宣言和行动纲领。当前,我市正积极筹划争取“国际能源变革论坛”的永久会址落户,并力争将苏州打造成为“国际能源变革典范城市”。2017年8月,国网(苏州)城市能源研究院成立,标志着在推动能源变革、深化城市能源领域重大问题研究、促进城市电网与能源协调发展、建设苏州国际能源变革发展典范城市等方面迈出战略性一步。
创新能源消费模式,应当从理念引导、制度规范、技术支撑和利益驱动等方面着手,突出“绿色、节约、高效、平衡”的导向。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需求为立足点,以提高能源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全面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率先建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绿色能源体系。
建议中提出,绿色能源发展缺少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深厚的社会共识,普及、推广受到较大影响制约。市各部门在广泛开展宣传教育上将努力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充分发挥媒体的辐射功能。相关部门利用新闻、网络、报纸媒体和行业组织、社会组织广泛宣传倡导绿色节能、低碳环保、推广使用清洁能源等,建立绿色发展的共识。二是针对耗能企业,加强低碳、节能培训,做到自我约束,自我规范。采取多种形式,利用宣传载体加强宣传教育,引导、督促企业家自觉遵守国家政策文件规定。三是利用节能宣传周、低碳日等活动载体,举办展示、宣传活动,并在学校、社区等开展宣传活动,推广清洁能源利用,加大宣传节能环保理念。
一是加快节能减排。推广应用高效节能设备,在电力、钢铁、石化及化工、建材、纺织、造纸等高耗能行业,大力组织实施锅炉(窑炉)、电机系统、余热余压利用、能量系统优化等节能改造;组织实施节能关键和共性技术攻关,推动节能技术产业化应用示范。苏州重点发展高炉煤气综合利用发电项目,全面推动苏州各区市现有钢铁企业开展节能技术改造,降低产品能耗,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促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通过重点项目实施,争取到2020年苏州市资源综合利用发电项目规划新增发电机组装机总容量达到475MW以上,新增资源综合利用供电量达284036.5万kWh。
二是调整产业结构。省发改委《关于做好2018年减煤工作的通知(征求意见稿)》指出减煤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程,产业结构调整是核心工作,抓住这个关键,不仅直接减少煤炭消费,还间接降低经济发展对能源尤其是电力的刚性需求。2018年,我市各地、各部门也应按照“分类施策,精准减煤”的思路。将减煤工作的重心转移到产业结构调整上,以电力的高效利用作为重要抓手,协调推进“产业减煤,节能减煤,电力减煤”,以我市钢铁、化工、造纸和纺织等高耗能产业“去产能”和转型升级为突破口。倒逼产业兼并重组和优化布局,实现精准减煤和长效减煤。
三是加快燃煤锅炉整治。落实《苏州市整治燃煤锅炉专项行动实施方案》,通过关停淘汰、集中供热、清洁能源替代、提标改造等措施,2018年完成123台10-35蒸吨/小时燃煤锅炉整治淘汰,完成33台65蒸吨/小时及以上燃煤锅炉超低排放改造。落实燃煤锅炉清单制度,对列入淘汰计划的燃煤锅炉逐一明确整治方案,逐级落实责任主体,尽早实现关停淘汰,对限期未淘汰的强制注销使用登记证,并对有关企业采取限产、停产、责令关闭等措施。
四是积极推进煤改电。应用电锅炉、冰蓄冷空调、热泵等电能替代技术替代燃煤(油)锅炉,电窑炉替代冲天炉。在服装纺织、木材加工、制药等行业推进蓄热式工业电锅炉应用。在金属加工、铸造等行业积极推广电窑炉。在农业生产、农副产品加工、蔬菜大棚养殖存储等领域,大力推广电供暖、热泵、光热供暖、电蓄冷等技术。在饭店、宾馆、商场等领域,推广蓄热式电锅炉。
大力推进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建设是当前加快电动汽车推广应用的重要保障,对于推进能源消费革命、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增加公共服务、方便居民生活、促进城市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17年,我委牵头编制了《苏州市电动汽车充电设施专项规划(2017~2020)》并由市政府印发。《专项规划》提出了三年发展目标:规划期内全市累计推广新能源车辆15083辆(客车7014辆、专用车1003辆、乘用车7066辆),规划新建城市充换电设施196座、充电桩21607个(直流充电桩12651个、交流充电桩8956个)。拟新建6座充电站、24个直流快速充电桩。到2020年各区、市核心区等重点区域充电设施服务半径力争小于0.9公里,核心区新建充电站120座、充电桩12000个以上。至2020年,新增建设公务、私人小客车专用充电桩不少于8000个。鼓励有条件的自、专用充电设施对社会公众开放。至2020年,通过已有公共停车场增配建、新建公共停车场配建等措施,合理布局建设社会停车场所公共充电桩8500个。至2020年,新建公交车充电桩1950个、出租车及租赁车充电桩810个,满足公交车、出租车及租赁车行业的基本充电需求。苏州市充电设施备案实行属地化管理,由四市六区分别开展。据统计,2017年,全市各板块累计备案项目306个,备案项目总投资24819万元,规划建设7007个充电桩,其中直流桩1659个,交流桩5348个。根据苏州市新能源汽车推广办汇总各地数据,2017年全市实际完成充电桩建设5665个,累计建成约9574个充电桩。
随着新能源产业的大力推广,氢能与燃料电池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备受关注。根据市政府要求,我委围绕苏州发展氢能产业,开展了相关调查研究,牵头组织编制了《苏州市氢能产业发展指导意见(试行)》并由市政府印发,其中,目标制定以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研发、装备制造、示范应用氢能产业高地为核心,遴选了技术、产业、平台、示范等定量目标,同时设定了近期(2018-2020年)和远期(2021-2025年)两个时间维度目标。近期目标要打造国内领先的氢能产业集聚区和生态圈,培育一批国内一流氢能装备制造企业、燃料电池电堆、关键材料、零部件和动力系统集成研发制造企业、氢能源车辆租赁示范运营企业、整车生产企业,打造1~2集聚研发中心和检测、认证中心,建设加氢站近10座,公交车、物流车、市政环卫车等示范运营规模800辆,氢能产业链年产值突破100亿元。远期目标要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氢能产业典范城市,建成加氢站近40座,氢能示范车辆运行规模达到10000辆等,氢能产业链年产值突破500亿元。
2017年,市经信委起草出台了《苏州市“十三五”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实施方案》等文件,加快推进党政机关、公共机构和企事业单位使用新能源汽车,到2020年,政府机关及公共机构购买的新能源汽车占当年配备更新车辆总量的50%以上,加强充电基础设施发展顶层规划,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领域充电设施网络,为我市新能源汽车推广和充电设施建设提供了科学、合理、开放的政策环境。
下一步,我市将继续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关于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各项政策,明确任务计划,落实推广责任,加快工作推进,进一步做好我市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工作。
2017年我市天然气供气量达34亿方,占全省三分之一,基本满足了我市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需求。目前,我市天然气气源基本上来源于中石油西气东输、中石化川气东送管道输气,这些管道输送能力已基本饱和。为有力保障“263”节能减排工业企业“煤改气”的用气以及冬季居民采暖用气需求,目前我市正紧紧跟踪中俄东线项目,争取引入俄罗斯气源;同时积极推进LNG接收码头建设引入海外液化天然气,谋划建设长三角天然气管道联通线项目,东接上海洋山港LNG码头,西接常州金坛储气库,多渠道保障气源供应。
为不断提高我市天然气管道通达率,2017年我市新建了661公里天然气管道。为提高管道安全运行能力,我市计划用5年时间完成老旧管网改造工作,2017年已完成15公里高压天然气管道、20公里中压天然气管道和22个居民小区涉及2万户的低压天然气管道改造工程。目前,全市已建成天然气管道18959公里,覆盖所有乡镇。为改善供气质量,我市正不断优化高压天然气管道规划建设,在已建成运行的市天然气高压管网一期、二期工程基础上,加快推进天然气高压管网三期、四期工程(即现正在实施的天然气高压管网安全改造工程),现已基本建成,年内可投入运行。
为满足天然气汽车加气需求,市区已建成天然气汽车加气站38座,其中CNG加气站16座,LNG加气站14座,CNG/LNG合建站8座。受车辆改装规定的制约,现市区CNG出租车仅有876辆,CNG加气站普遍处于亏损状态。目前,市住建局正会同交通运管部门积极争取扶持政策,发挥天然气汽车节能、环保和燃料成本低的优势,引导天然气汽车加气企业开拓市场,为降低城市汽车尾气排放污染、推进节能减排和绿色交通做出应有的贡献。
不断发展燃机项目用以替代燃煤消费,有效推进减煤工作。我市“十三五”期间共规划了10个拟建燃机项目,分别是华电望亭二期、华能科技城、华电吴江二期、中电常熟、盛泽燃机、协鑫蓝天二期、大唐苏州二期、华电昆山二期、吴淞江分布式、东沙物流园。
下一步,我市将注重系统优化,创新发展模式,加强电网、天然气、蒸汽管网建设,坚持供能与用能、集中与分布、系统与负荷统筹谋划,推动能源高效生产、科学配置、梯次利用、智慧互联,加强电网、气网和蒸汽管网的建设,降低网损,提高能源的使用率。在用户侧推广应用分布式能源加储能、分布式天然气“冷、热、电”联供的供能模式,开发太阳能光热、地热的使用,实现用户侧的多能互补集成优化。
一是支持新能源汽车推广。根据国家推广新能源汽车的政策要求,及时制定出台苏州支持新能源汽车的财政补贴政策,对市区范围内(除吴江区外)新能源汽车公共服务领域消费者、私人消费者以及公共服务领域充电设施建设运营单位提供财政补贴。今年2月,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出台《关于调整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我市将及时调整、优化新能源乘用车补贴标准。同时,积极支持苏州市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工作,根据江苏省公共领域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验收要求,对符合条件的单位及时组织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验收,并对验收通过的单位,财政部门将及时拨付财政补贴资金。
二是安排节能专项资金。市级财政自2007年起,对符合条件的节能技术改造项目,节能环保技术(产品)产业化推广项目,淘汰落后的配电变压器、电机等高耗能设备项目,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推广示范项目,节能宣传和培训、能源审计、节能量审核、节能审查、能效之星、能源管理体系认证或评价等予以财政扶持。列为2017年节能专项资金扶持的70个项目,实际拨付扶持资金1893万元。
三是积极推进市区公共自行车建设及维护。市市容市政局牵头制定公共自行车相关制度规范,进一步提高公共自行车管理水平及运营服务水平、提升市民满意度。目前,全市投运的公共自行车站点2347个,车辆53532辆,日均平均周转5次。
四是加大对建筑节能和建筑产业现代化示范项目的支持和引导,用好中央和省级专项引导资金,创建省级示范城市,扶持国家、省、市示范基地和示范项目建设。
我市将根据中央、省相关规定,加大财政投入,优化支持方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进一步推进绿色能源建设,增强苏州核心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加强能源科技基础研究,开展前沿性创新研究,重视颠覆性技术创新。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快能源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引导产业发展,增强能源产业市场竞争力。普及先进高效节能技术,以系统节能为基础,以高效用能为方向,在工业、交通运输业、建筑和家庭推广应用节能技术和节能产品,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推广应用清洁低碳能源开发利用技术,加快风电系统技术攻关,高效太阳能发电技术和设备等可再生能源技术研发和攻关,创新煤炭清洁开发利用技术、油气开发利用技术。大力发展智慧能源技术,推动互联网与分布式能源技术、先进电网技术、储能技术深度融合,加强新能源并网、微网等智能电网技术应用;多元化发展储能技术,研发支持即插即用、灵活交易的分布式储能设备;集中攻关能源互联网核心装备技术。
感谢您对全市能源发展工作的关心和支持,以上答复意见,如有不妥,请批评指正。
苏州市发改委
2018年5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