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6686体育(中国)官方网站IOS/安卓通用版/手机APP!

全国咨询热线

400-123-4567

半岛体育app破浪前行开创绿色发展新境界

发布时间:2023-07-16 14:07:46浏览次数:

  半岛体育app海南藏族自治州绿色产业发展园区内的光伏电站(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邢广利 摄

  开栏的线日是习视察青海四周年。为大力宣传习视察青海四年来,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干部群众,牢记殷殷嘱托,认真贯彻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深入实施“五四战略”,奋力推进“一优两高”,不断开创新青海建设新局面的丰硕成果,本报即日起开设《新时代 新作为 新篇章——学习贯彻习“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青海答卷》专栏,集中推出相关报道,全方位呈现四年来我省贯彻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各方面发展取得的显著成效。敬请关注。

  夏秋之交,行走在广袤的青海大地,从葱郁灵秀的河湟谷地到碧波无垠的青海湖畔,处处都是绿色发展的脉动。

  2016年8月,习在青海视察时强调,要坚持用新发展理念统领发展全局,着力解决制约发展的结构性、体制性矛盾和问题,努力开创发展新境界。要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和经济工作的主线,着力优化现有生产要素配置和组合,着力优化现有供给结构,着力优化现有产品和服务功能,切实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打造新引擎、构建新支撑。

  认真践行“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深入实施“五四战略”,奋力推进“一优两高”。四年来,我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视察青海时重要讲话精神,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改造传统产业,积极发展特色新兴产业,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认真做好“六稳”工作,完成“六保”任务,努力开创绿色发展新境界。

  ——守得青山,方得“金山”。我省加快形成资源循环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相得益彰的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生态、循环、数字、飞地“四种经济形态”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水、光、风接续发力,青海“绿电”成为金字招牌。绿色发展成果正在更广泛地惠民惠企,绿色实践已成为青海清洁能源转型发展的“金色名片”;

  ——做好转化文章,“青字号”品牌出青出海。依托山、水、林、田、湖等特有“美丽资源”,全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畜牧业,“青字号”农产品绿色品牌建设响鼓重锤,五个示范省建设方兴未艾。

  四年过去,“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在青海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新兴产业茁壮成长,新旧动能加速转换,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经济发展交出一份有为有质的靓丽答卷。

  习在察尔汗盐湖视察时强调:“循环利用是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要求,全国都应该走这样的路。青海要把这件事情办好,发挥示范作用。”

  殷切希望,催人奋进。四年来,我省向着资源高效利用的目标,着力优化现有生产要素配置和组合,着力优化现有供给结构,着力优化现有产品和服务功能,“三去一降一补”成果更加巩固,经济循环更加畅通。

  在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主要矿产资源产出率达到每吨1715元,较2010年翻了一倍;工业用水重复率从60%提升到83%;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从31%升至57%……发展空间不断拓展,产业逐步优化,产业链不断深化,资源综合开发和利用水平大幅度提升。

  在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一批循环经济的高新产业在此集聚,近三年开发区实现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连续下降,2019年开发区完成工业总产值约595亿元。

  循环经济是解决好工业发展对资源和生态环境压力的关键,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四年来,青海循环经济高速发展,在2019年度,循环工业增加值以高达60%的占比,筑起了青海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之路。

  循环,意味着对宝贵资源的“吃干榨尽”,考量着地区科技创新的能力。从800公里外的东台吉乃尔湖提取碳酸锂用于正极材料生产。青海泰丰先行锂能科技有限公司依托青海盐湖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以及人才、技术优势,生产出世界先进的新能源材料和动力电池正极材料。

  见微知著,在这背后,是我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新动能正在撑起发展新天地。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累计实施科技创新项目达到150余项,资源得到深度化利用;百项创新攻坚、重点产业科技支撑、科技“小巨人”“双倍增”工程和工业强基工程, 突破了一批关键技术难题。科技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使我省真正实现了从“单打独斗”的资源粗放式开采到“吃干榨净”的循环开发利用,再到“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加快培育,基本构建起产业链清晰、融合集聚、优势互补、竞相发展的产业格局。

  近年来,依托气候冷凉干燥、绿色能源充沛、地域辽阔、区位优势明显等因素,我省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在重点领域推广应用,全省数字产业化加快发展。布局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和根镜像服务器、建成青藏高原数据灾备中心等大数据项目、海南州大数据产业园一期投运……

  一条具有青海特点的数字经济创新发展之路已初见雏形, 数字经济正在为青海加快跨越式发展、赶超型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7月15日上午11时52分,随着工程送电启动按钮按下,青海-河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启动送电,远隔千里之外的青海清洁电力源源不断输送至河南省电力主网。

  电能来自我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塔拉滩上正在形成的“光伏海洋”,而在一个个光伏板的遮挡下,昔日的荒滩变成了牧场,塔拉滩的“光伏羊”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

  习视察青海时强调,青海要抓住人才、技术、资金等关键环节,发展好光伏一条龙全产业链,让清洁能源更好造福人民。清洁能源在青海的落地实践,在服务“六保”“六稳”大局、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推动能源技术升级等方面成效显著,更多的企业用上了“低价电”、更多的贫困户吃上了“阳光饭”。

  今年“绿电三江源”百日系列活动期间,42项一揽子惠民惠企方案全面落地实施,累计减少企业用电成本13.5亿元;推动能源消费转型,省内大工业支柱行业搭上“绿电”便车,8家电解铝企业实现绿电生产,共消纳绿电27.17亿千瓦时;创新“光伏+生态+扶贫”模式,全省73.36万千瓦扶贫光伏全额消纳,全省五成贫困群众吃上了“阳光饭”。

  全力建设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绿电7日、9日、15日、百日”不断刷新世界纪录的背后,是我省日渐清晰的电子级多晶硅、硅片、电池、组件制造,系统设计与集成、光伏电站建设、光伏电站运维的垂直一体化产业链。

  国家电投集团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新能源分公司通过持续的质量攻关,自主生产的电子级多晶硅产品质量逐年提升,一线%,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在黄河水电西宁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四年来,公司从常规单多晶电池组件产品升级到P型PERC、N型TOPCon和N型IBC三大高效产品,是行业内惟一一家同时量产这三种高效产品的公司,产品技术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从光伏发电到“光伏制造”,青海奋力奔跑在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新型能源产业基地的路上。

  硕果累累的辣椒、色泽鲜亮的西红柿、个头均匀的胡萝卜、翠绿可口的黄瓜……进入秋季,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朔北藏族乡国良蔬菜专业合作社的菜园子里色彩斑斓。这里种出的蔬菜远销外地,秘密就在于肥料之中。

  为了持续推进青海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优质高效的农产品生产道路,我省率先提出省部共建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发展蓝图,到2023年实现全省农作物有机肥替代化肥全覆盖,农药使用量减少60%以上。

  青海是中国五大牧区之一,目前全省牛羊存栏2000多万头(只),有2800余家规模养殖场,每年可提供约1500万吨的有机肥原料。“羊板粪等动物的粪便可以用来做有机肥,而且青藏高原的羊板粪有机质高,是绝佳的有机肥原料。”青海楠迦生态环境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加毛太说。

  察势者明,趋势者智。只有加快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才是促进高原特色现代生态农牧业发展的根本途径。农牧业逐“绿”发展,羊板粪变成有机肥,我省变废为宝,盘活资源,发展生态循环农牧业,取得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共进。与此同时,我省进一步深化“三个最大”省情认识,挖掘特色优势,凸显绿色、纯净、高原、富硒等特点,不断激发农牧业潜能,唱响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主旋律,打好特色农牧业发展牌。

  7月20日上午,在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的青海省大通种牛场,20辆满载“大通牦牛”的运输车队整装待发。

  青海地处青藏高原腹地,牦牛是青藏高原特有的畜种资源,既是牧民群众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源,更是牧业稳定增收的主要来源。近年来,青海加快建设全国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建立牦牛产业研发平台,并在高效养殖、野牦牛驯化利用、牦牛复壮、牦牛犊开发等方面取得突破性成果,畜牧资源开发取得显著成效。多年来,大通种牛场已累计向全省39个县推广大通牦牛种公牛近3万头,并辐射到新疆、西藏、内蒙古、四川、甘肃等全国各大牦牛产区。

  依托山、水、林、田、湖、草等特有的“美丽资源”,我省盘活沉睡的“资产”,不断拓宽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让绿水青山变成农牧民增收致富的“聚宝盆”和跨越赶超的“大引擎”。四年来,全省牦牛、藏羊、青稞、冷水鱼、枸杞等优势主导特色产业品牌得到持续提升,紧扣绿色发展,一批“青字号”特色农牧业品牌叫响国内外市场。青海农牧业唱响现代生态主旋律,将农牧业高质量发展推向历史的新高地。

  当前的青海,紧紧抓住《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带来的历史性机遇,积极融入国家战略和全国发展大局,处处都绽放着激情活力、迸发着气势磅礴的巨大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