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6686体育(中国)官方网站IOS/安卓通用版/手机APP!

全国咨询热线

400-123-4567

半岛体育app中国式绿色现代化|内涵、趋势和特点

发布时间:2023-06-01 12:54:36浏览次数:

  半岛体育app中国实现绿色现代化标志是国家进入绿色创新、生态投资、生态盈余的新时代,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绿色现代化新格局。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目标和显著特征之一。

  一是高度发达的现代化,拥有世界上所有的现代化因素; 二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为全体人民所分享;三是生态文明的绿色现代化,在较低的不可再生资源和能源消耗、污染物排放水平上的现代化,又是生态资产不断增值、生态盈余不断扩大的人与自然和谐的的现代化。

  本文将对中国2025年、2035年目标和指标趋势进行中长期展望,凸显中国式绿色现代化发展趋势和主要特点。

  一是严格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到2035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达到60亿吨标准煤,年均增速为2.5%左右,有效支撑经济增长率5%左右,其中总体能源自给率保持在80%以上,基本保障我国能源总体安全。

  二是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预计到2035年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46%以上,力争下降50%以上;同时,实施全民节能行动计划,全面推进各产业节能,大力构建节能型社会。

  三是严格控制煤电碳排放总量。中国已建成全球最大的清洁高效煤电供应体系,到2035年,提高发电用煤占煤炭消费比重提高至75%以上,大大降低煤炭发电碳排放压力。

  四是因地制宜开发水电。到2025年,中国常规水电装机容量从2020年的3.7亿千瓦上升至4.0亿千瓦左右。

  五是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中国核电发展进入快车道,根据《“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到2025年,核电运行装机容量达到7000万千瓦左右。

  六是能源消费结构加速绿色化。中国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持续提高,到2035年进一步提高至30%以上。中国率先在世界能源消费大国中实现可再生能源发电成为主体电源,即实现能源绿色化、电力绿色化,基本建成现代绿色电能体系。

  中国基水资源与人口、经济发展矛盾十分突出,必须率先实现水利现代化,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重要支撑。

  一是水资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中国将实现水资源消耗与经济增长彻底脱钩,这就意味着在经济增长、农业增长、工业增长的情况下,水利现代化的重大标志就是与用水资源总量、特别是农业工业用水量彻底脱钩,其累计效果和生态效益规模巨大。

  二是实施发展水利工程建设。发展节水农业,在“十四五”期间优先推进实施纳入国务院确定的150项重大水利工程建设范围的30处新建大型灌区,优选124处已建大型灌区实施续建配套和现代化改造。

  三是生态用水占总用水量比重增加。全国人工生态环境补水从2016年的143亿立方米,到2021年提高至316.9亿立方米,占用水总量的比重从2.4%提高至2025年的5.4%。

  四是建成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节水制度体系、技术支撑体系和市场机制,形成水资源利用与发展规模、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等协调发展的现代化新格局。

  五是加强水安全保障能力,确保水安全。到2025年,中国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水资源节约集约安全利用能力、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河湖生态保护治理能力进一步加强,国家水安全保障能力明显提升。

  六是基本实现水利现代化。到2035年,中国基本实现水利现代化,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国家全民节水行动,基本建成世界最大的节水型社会。

  一是大气质量明显改观。根据国家“十四五”规划,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从2020年的87%提高至2025年的87.5%,在2021年,实际就达到了87.5%,预计至2025年,可达到90%以上。到2035年,所有未达标城市(占城市比重的40%)达到国家标准。重污染天气基本消除。

  二是水质量明显改观。全国地表水优良(玉-芋类)水质断面比例,从2022年5月的83.5%提高至95%。2025年,近岸海域水质优良(一、二类)比例达到79%左右,地表水劣吁类断面比例2025年控制在1%以内,城市黑臭水体基本消除。

  三是主要环境指标明显改善。全国土壤污染风险得到有效管控,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能力明显增强,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持续提升。

  四是农业面源污染得到初步管控。全国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农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五是环境风险得到有效控制,确保全社会环境安全。到2035年,中国主要环境保护指标力争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是实现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的重要国际标志。

  一是绿色发展生产方式基本形成。中国建成体系完整、结构优化的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产业体系,实现经济与产业、行业与企业、技术与产品、销售与服务的绿色转型,创造世界最大规模的绿色就业岗位。

  二是绿色发展生活方式基本形成。全民环境保护意识更加强烈,制定绿色消费服务标准,促进绿色消费、绿色饮食、绿色购物、绿色出行、绿色居住、绿色办公。

  三是绿色发展体制机制基本建成。中国绿色发展的法律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绿色金融、绿色投资成为投融资主体,绿色标准和标志全国基本普及。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正处在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已进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也到了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窗口期。这意味着中国从生态赤字走向生态恢复,进而走向生态盈余新时代。

  二是大力提升内陆水体水质。中国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由2020年80%左右到2035年达到90%左右,实现主要水体区域的生态可持续发展。

  三是大力提升草原生态功能。中国草原植被覆盖度明显提高,到2035年,全国草原植被覆盖度从2020年的56.1%力争达到70%以上,实现草原生态功能和经济功能良性循环。

  四是建成世界最大的绿色林业产业。2021年,中国经济林面积保持在4000万公顷以上,生态旅游游客量达20.93亿人次,同比增长超过12%。这充分体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新理念,使中国林业现代化走在世界的前列。

  五是重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取得重要进展。中国草原综合植被盖度从2018年的55.7%提高至2035年的70%以上,生物多样性下降势头得到根本控制,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总体保持稳定,外来物种入侵得到严格控制,生态系统稳定性明显增强。

  六是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中国形成与自然规律相适应的责任主体和追究制度,形成完善的生态环境管理体系。

  一是建立全国统一的空间规划体系。中国生态功能保障基线,包括禁止开发区生态红线、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红线和生态环境敏感区、脆弱区生态红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包括环境质量达标红线、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红线和环境风险管理红线;自然资源利用上线,包括促进资源能源节约,保障能源、水、土地等资源高效利用,不应突破最高限值。

  二是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目标基本实现。中国“两横三纵”为主体的城市化战略格局基本形成,主要城市化地区集中全国大部分人口和经济总量。“七区二十三带”为主体的农业战略格局基本形成,农产品供给安全得到切实保障;“两屏三带”为主体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基本形成,生态安全得到有效保障;海洋主体功能区战略格局基本形成,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环境保护取得明显成效。

  三是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在对外开放的国际背景下,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贸易体和外汇储备国,充分利用两种资源,大力增加初级产品进口,以补充国内资源不足。

  四是开拓两个市场、使用两种技术、吸引两种人才。中国自主全面对外开放,同时要确保国家食物安全、能源安全、资源安全、环境安全、生态安全。

  把碳排放总量与碳排放强度作为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约束性指标,建立指标分解落实机制,通过建立世界最大规模的碳排放市场,促进市场主体、高碳行业企业实行碳排放报告制度,入市与绿色能源企业直接交易。

  从源头和全过程降低资源消耗,降低污染物排放,实现减量化、资源化和再利用。

  加快谋划构建“通道+枢纽+网络”流通格局,促进资源交换的绿色低碳循环高效。